中国科技大学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系统在1秒内计算震源机制参数

2021-03-16 16:59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634

根据中国科技大学网站,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杰教授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在地震监测和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实时估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21年3月4日的《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地震的发生是岩石在震源处破裂和错动的过程,可以用两个相对错动面的走向、倾角和倾角来描述,称为震源机制解。震源断层破裂面特征与震源辐射的地震波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多条地面地震记录中推断震源机制是地震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信息有助于从源头上揭示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从而推断断层的破裂方向、破裂速度和应力降。震源机制解也有助于预测海啸、强余震的可能分布,揭示震源附近的应力分布。从地震记录中计算震源机制是一个耗时的过程。自1938年地震学家首次开始计算断层面解以来,震源机制参数一直是一个研究问题。目前,世界各地地震监测网的地震速报信息中只包括地震的时间、震级、位置和深度,不包括震源机制参数。震源机制参数只在地震发生几分钟或更长时间后才报告。


image.png


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复杂的计算问题。利用完整的理论地震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当地震发生时,实际地震数据进入人工智能系统,系统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准确估计震源机制参数(见图1),大量实际数据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该领域的重要突破。


图1:用地质模型计算的理论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当地震发生时,利用实际地震资料预测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资料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it home了解到,这一成果目前正在转化为实际操作功能,并将在不久的将来由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合作开发“智能地震动”人工地震仪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已投入试运行。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极客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